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新宝配资
2025年9月17日,是郁达夫先生殉难80周年纪念日。
这位从杭州富阳青山秀水中走出的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大家,不仅用《沉沦》《故都的秋》《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更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历史上留下中国文人的不屈气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久前,抗战文学暨郁达夫殉难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在郁达夫的故乡杭州举行。
80年后,硝烟散去,青山犹在。如今,郁达夫小说奖在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依旧延续其文学影响力。透过文字和历史,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文人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和铮铮铁骨。
“像英雄一样回家新宝配资,否则永远不要回来”
1896年,郁达夫出生于杭州富阳满州弄(现已更名达夫弄)的一个落败的书香门第。
童年时期,郁达夫便展现出惊人的诗歌天赋,9岁时,就凭一首题壁诗曾惊动四座。1913年,年少懵懂的17岁郁达夫追随长兄郁华赴日本留学,不仅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也亲眼目睹日益狂热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同胞的歧视和敌意。
展开剩余78%“像英雄一样回家,否则永远不要回来。”在《茑萝行》中,郁达夫就立志要救国救民,像一个英雄一样回国。
日本留学期间的郁达夫
旅日期间,郁达夫与同为留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创建了文学团体“创造社”,积极进行文学创作。1921年,郁达夫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一时轰动国内文坛。
《沉沦》所写的正是一个“眼看故国陆沉,身受异乡屈辱”旅日爱国留学生的悲惨人生。他不甘沉沦,却又无力自拔,最终跳海自杀。郁达夫大胆率直的描写,包含浓厚的个人经历,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的哀鸣,喊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
1922年,郁达夫学成归国,并在次年结识鲁迅。尽管年龄相差15岁,但同为浙江老乡,日本留学、弃医从文等类似的经历让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郁达夫与鲁迅不仅合办了颇具影响力的《奔流》杂志,并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者。1932年2月,郁达夫与鲁迅、陈望道等43位左翼作家和进步文化人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抗议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暴行 。
“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郁达夫毅然以笔为戈新宝配资,为抗战奔走号呼,救亡图存。
1937年8月,“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时任福建省参议的郁达夫被推为理事长,还与杨骚一起担任《救亡文艺》主编。在给文学青年程力夫的题词中,郁达夫写道:“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郁达夫题词
次年,郁达夫先后前往台儿庄劳军,并以战地记者身份辗转浙东、皖南抗日前线。随后,应新加坡《星洲日报》之邀,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在《星洲日报》主笔期间,郁达夫同时承担着四五种刊物的编辑工作,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短短几年内,郁达夫就发表了400多篇支援抗日和分析时政的政论、杂文、文艺杂论。其中《估敌》一文影响最大。文中,郁达夫一针见血地指出:“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
在郁达夫宣传抗日的文化工作影响下,广大海外华侨不仅纷纷捐款捐物,甚至有许多华侨慷慨激昂,回国参加抗战。
1942年,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新加坡沦陷。
郁达夫化名“赵廉”流亡至苏门答腊,在当地华人协助下开了一家“赵豫记”酒厂,继续从事抗日工作。由于精通日语,郁达夫被日本宪兵胁迫成为翻译,但他仍利用职务之便,暗中救助了大量文化界流亡人士和爱国侨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胜利已经来临。郁达夫兴奋地告诉家人:“日本投降了!”
但由于汉奸告密,日军早已盯上郁达夫,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和几位朋友在家中闲聊,忽然一个当地青年前来敲门,郁达夫起身出去聊了一句,回来告诉客人们:“我出去一下就回来,你们请坐一下。”
当时,郁达夫还穿着睡衣,但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最终证实,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郁达夫
1952年,郁达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与郁达夫在南洋共事多年的革命学者胡愈之表示: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图片来自资料库)新宝配资
发布于:浙江省恒正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